這幾年我越來越喜歡造物者當初在設計我的時候為我設定了這樣的參數,只給了我很普通的初始值,勉強摻了頂多一兩滴的天賦,讓我至少能靠努力而進步,享受過程中的痛苦與結果帶來的喜樂。
我也曾經覺得比226好神、好強、好有病,在懂事之後,總算對強度有點體會而逐漸轉變想法。
標鐵是種什麼樣的距離?對每個人來說都有不同的感受,但多半認為相對輕鬆、簡單,確實在準備上的時間一定比長距離少,但如果想要認真在成績上有所突破,無論什麼距離,我都不認為有軟柿子可以挑,就像問說Usain Bolt跟Eliud Kipchoge誰的項目比較簡單一樣?答案不存在。
認真比標鐵相對於113/226的比賽強度高很多,一直是我抗拒的原因,另外,時間觀上也有巨大的差異,當你在試算各項時間的組合時,總會覺得標鐵要多擠出三五分鐘其實都不容易,而在討論226時彷彿時間單位變得超大,有人的進步甚至可以小時計XD

游泳的部分能跟游當然就跟,強度能開就盡量開,即便爆掉邊緣也沒關係,最後一百再緩和下來。
單車守在目標功率區間,吃三包gel。跑步先守在配速4:30,過5k之後全開不用看錶~
每次看著策略,我就不斷地想,這速度我真的做的到嗎?萬一比賽很熱怎麼辦?要是轉換區很長怎麼辦?要是游泳沒跟到人怎麼辦?擔心當然是沒用的,而且經實驗證實,通常越擔心的事越會發生。
台東比賽我很熟了,challenge Taiwan更是。手邊的賽前待辦清單已經千錘百鍊,一個一個執行,試游、報到、看轉換區、聽說明會、整理裝備、檢查裝備、多吃少走。標鐵在226後一天,多了一天可以輕鬆準備的時間,又少了兩個令人手忙腳亂的轉換袋要準備,真的感覺賽前相對輕鬆。
But…去試游的時候,水域相當混亂,游橫的直的都有,我被個游橫向的女生一拳揮到鼻梁,只能說比賽過終點前仍然什麼都要小心。
第二個But…在看過轉換區之後,心情頓時有些沮喪,一改過去設在活水湖旁的位置,這次大約有八百多公尺的距離要跑, 因為我追求的不是名次,只是目標時間,轉換區的長度當然有很直接的影響。

比賽日
從鬧鐘響起到下水之前,依舊是一連串的to-do,吃早餐、上廁所、騎到會場、單車打氣、整理轉換區、熟悉轉換路線、熱身、再上廁所…..即便提早到,也覺得時間過得很快,轉眼就要在下水前的區域準備集結了!
游泳開放穿著防寒衣,我另外在防寒衣內穿了號碼帶、號碼布,還塞了一包gel,雖然從沒試過這樣,我動一動確定沒有影響,就這麼做了!塞號碼布當然就是為了省幾秒時間,放一包gel是為了在跑長長的轉換區時有事情可做,上車第一件事是吃補給想說不如在T1就解決。
3 2 1 START,彷彿開始做一件很久沒做但依然很熟悉的事,我兩划一換加踢水,認真抓水、推水,先好好衝他一段再說,but! 大概頂多才一百多公尺吧,我似乎是游到了這梯的前段,水中的人也都散開了,比我快的也離我有點距離,速度跟我差不多的似乎也沒一個在我附近,這跟計畫的還真不一樣,看來好像真的得獨游了~ 過浮球折返後,逐漸抓到一些上個梯次的人,游到剩下三百左右時,小腿突然抽筋了,我也嚇了一跳,雖然體感好像游得正順,也不得不停下來在水中自解,大概花了30秒吧,事後想想應該利用這段時間同時上個廁所才對XD 剩下的部分幾乎不敢多用腳了,就順順游完上岸。
7/181
比預期快,可惜沒進30分內,但已經很滿意了!
(GPS distance: 1536m, Avg Pace: 1min59sec/100m, Avg HR: 145bpm)
但是比賽中能出狀況的方式有n種,這天又被我發明一種!我再轉換區放了一罐防磨擦膏打算花10秒抹一下,但就差在順序,抹完再帶上安全帽時,因為手太滑而無法轉動有點老舊的安全帽旋鈕(旋鈕的止滑膠條已經都剝落殆盡了),搞了半天還是戴起來有點鬆,心急之下還是帶著歪歪的帽子匆匆離開轉換區了~
8/181
噢對了…..還從單車噴掉一包gel沒撿。


還有一點小失誤,對於最後回到轉換區前的路線沒有做好功課,導致我太早在車上脫鞋了!赤腳踩踏的距離偏長,所以反而沒有因為脫鞋而最佳化整體時間。
7/181
(GPS distance: 41.89km, NP: 208W, Avg HR: 154bpm, Avg spd: 34.9km/h, Avg cad: 86rpm)
出轉換區時旁邊工作人員有為我加油,說目前應該是同組前幾個,我想也是,但我更在乎的其實是結束時間。
25/181
策略前5k保持配速4’30內,後面全開。常說代誌不是憨人想的那麼簡單,當然我也不是第一次當憨人了,跑步時氣溫已經轉熱了,接近第一個水站時我就向工作人員揮手示意請他們往我身上潑水,降溫一下確實有幫助,只是效用不持久,同一個補給站在第一次迴轉後會再經過一次,同樣再一次示意潑水,這段路大約4k左右陸續超越了一些人,配速也如目標一路維持在4’30內,心率也控制在適當的區間,只不過腿的狀態是當下的瓶頸,幾乎是跑在接近抽筋的臨界點,當我想加速時,覺得心肺還有空間可以使用但腿卻不行了,體感上雖痛苦卻不難克服,幸好這個剛好不抽筋的強度還能讓我恰好跑在目標配速內,也持續超越一路遇到的選手。
再GPS的5k一到,我心想要開始加速了,但一加速就抽,又降回原速度,重複嘗試了好幾次只好就這樣hold住,沒想到跑到GPS大約6k時就突然看到”最後3k”的標示,這有點嚇到~我只剩下三公里可以加速了…我只能持續嚐試能否在不抽筋下加速,結果一直是徒勞無功的,在最後一段路經過前一天充滿食物、充滿愛的DWD補給站,只剩一個空蕩蕩的棚子,心想:「好希望有人在這為我加油!我應該可以再快那麼一丁點兒~」,大約最後1k有選手出現在我前方兩百公尺,想在進終點前追到,我努力縮小差距,跑進鐵花村我們大概只差不到20公尺,不過里程真的不夠我用了,而且他似乎也有發現身後的我,最後就維持一樣的順序前後進終點...
衝線,轉身敬個禮,結束了這場久違的標鐵。
時間 39:38
2/181
(GPS distance: 8.8km, Avg HR: 161bpm, Avg pace: 4min28sec/km, Avg cad: 184spm)

2/181
17/1550
事情做了才發現往往跟自己預想的不同,這次最滿意的居然是游泳,而以往自認有優勢的單車項目卻表現平平,跑步則是也帶點遺憾,瀕臨抽筋的腿成為了瓶頸,心肺還有沒發揮的空間。但整體而言,還是很為自己高興在短距離的比賽也向前推進了一步。

防摩擦膏這種低級的失誤就不說了!我想了想這次騎車為何覺得目標功率這麼難達標,發現至少有兩點,我的單車課表全都是在室內進行的,而比賽時為了降低風阻必然會使用TT pose,但在室內為了踩到目標功率我往往都是手握在平把的騎姿,兩者的輸出是有些微差距的,第二是在家有時踩課表會開冷氣啊~
吃在對的時間……練後絕不會讓自己餓著。

在訓練量大的時候總是更容易生病,訓練以外的時候,我常通常都穿得比別人多。
週期化訓練走了幾輪,身邊的跑友、鐵友們也不少是持續吃著課表追著目標,一次次在賽場上挑戰自己的目標、推進自己的PR,有時盡了很大的努力,最後成績卻跟預期有落差而沮喪,這樣的情況在周圍不時上演,我總覺得比賽要比好所需要的條件真的太多了!而我也從不覺得自己有過所謂的”成功經驗”,因為每次教練最終為我設定的目標我只有接近過,從沒達成過。
但我知道每次的過程,更強大的絕對不只是身體還有適應生活的能力、忍受孤獨的能力、掌握時間的能力、控制飲食飲食、調整作息的自律能力…等。
我只覺得比賽結果不是唯一拿來衡量一段日子的努力是否成功的標準,這些比賽、訓練是一次一次把我們墊高,而更靠近那個目標的過程,因為其實我們都因此而進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