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練還是要一點孤僻

課表就像一塊一塊的磚頭,體能就像用這些磚頭疊起來的金字塔,如果想的生動點,就把它們用功率區間來上色,那你可能會得到一座數種顏色的金字塔,但這次的我只有幾種顏色用比較多⋯

在我課表中不外乎就是低強度的有氧基礎耐力、TEMPO、LT居多,伴隨一些些VO2Max,除了這幾種顏色的功率區間訓練之外,還有技巧訓練與肌肉的訓練通常不一定在哪個區間,訓練的前期課表中有些單腳的踩踏練習,而大部分訓練前的熱身段也包含了一段短短的高轉速訓練,踩在110+rpm(小野田表示其實也沒多高),我真心覺得隨心所欲控制迴轉速是把車騎好的基本功,有這樣的能力在比賽中的體能應用也多了些選項,另外還有肌力訓練整合進課表中,利用低轉速的踩踏來進行,省去了額外到健身房的時間,而這些訓練多半要在室內訓練台上才好執行。

除此之外,外騎的訓練當然也是必要的,但這段期間我的外騎課表多半都是在巴拉卡或陽金進行,巴拉卡則時常要來個數趟,先是用目標功率A爬一次,再用目標功率B爬一次,再用多少回轉速爬一次但不管功率,有時候則是北海岸當熱身,然後再用個想了有點害怕的目標功率爬一次陽金,這也是為何整個訓練週期我幾乎沒跟任何人一起騎過車,因為無論是內室外都跟本不適合~但說真的,我也很喜歡一個人訓練,我享受訓練時的孤獨,更在乎的是有沒有達成每次的訓練目的,只有在獨自訓練時我才能專注於此,為我的體能再砌上一塊磚。

基本上就越下面的要越嘛()其中區間的名稱有許多講法,看看就好

說不上多但我也好累的訓練量

這是18週的訓練時間以及TSSW18包含比賽)

訓練時數與TSS

除了賽前減量之外,時間大概在9~13小時,課表一週有六天,偶而我會偷懶放掉最輕鬆的那天,但我絕對認同輕鬆日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每週六天的訓練中可能會有兩次的外騎,很多次外騎都花了我五六個鐘頭才回到家,但當外騎的備案是3小時的訓練台,好像還是出門感受上比較輕鬆。

下圖是各功率區間所佔的時間,我自己雖然也覺得有興趣才畫畫看,不過這邊的統計並不能完全體現科學化功率訓練的組成樣貌,因為其中包含了許多訓練時間並非設定了目標功率值,例如踩迴轉速訓練、單腳踩踏、外騎時的下滑段、甚至有些比較隨意的時間…等等。

各功率區間訓練時數

我想像中的訓練量分佈其實長這樣XD( 圖)

我花了點時間整理了訓練記錄,做成RAW data形式的spreadsheet,純粹是因為好奇在各訓練區間的比例上是否有明顯的變化,畫成圖原以為以為會看到後期的Z6, Z7有明顯增加,哈!結果在比例上相對還是少得可憐幾乎看不出來,但可以很確定的是Z1, Z2一直是訓練比例上最主要的區間,它們涵蓋了每次的warmup cool down recovery rideeasy ride,耐力絕對是最基本的,此外才加上力量、速度…。

區間訓練比例

整體來說訓練量看起來雖然不像傳統上的完美波動形狀(想像圖如下),但其實也因為是教練密切根據我每週的狀況來開課表,包含有沒有OT、受傷、感冒等等隨時調整,所以過程中雖有小狀況但overall 來看都有維持足夠的量。一週一長騎、一LT、一Tempo可說是每週最重要的三種訓練,而以最後統計的資料來看,也蠻符合比例原則的,總之就都有cover到並且基礎體能的累積為大宗囉~

訓練的收穫是什麼

感受、變化、成就

訓練週期中,每天打開課表想著晚上九死一生(誇張了)就覺得壓力很大;外騎一樣壓力很大,第一趟多少瓦、第二趟多少瓦轉速多少;有時太累爬不起來太晚騎,因此遇到炎熱的時段而沒騎好;有幾次在暴雨中下滑,有幾次曬到中暑,經歷各種狀況後總覺得平安回到家真是萬幸;身體總是有種在感冒邊緣的感覺;有時練完覺得怎麼一天就過完了!或是累到不想動,一天也過完了!但吃課表不就這樣,有時辛苦有時也輕鬆,偶而mur mur幾句也是放自己心底而已。
        …漸漸的…
個人的小成就不時在增加,像是巴拉卡可以連刷個四趟;可以踩完三個半小時區間豐富的訓練台課表;可以吹好幾根6W/kg的細蠟燭;或是在陽金這種長坡,可以穩穩控制前後半段的輸出幾乎只差幾瓦;FTP上調了;那些路線的區間最佳不停在更新。

了解自己與相信自己

我覺得在訓練上所得到的遠不只是體能上的增進,更多的有時是對自己的了解以及心理上的提升,在頻繁的訓練過程中,你會越來越清楚踩多少功率應該對應多少心率,當它多跳或少跳了幾下,你知道今天的身體狀況是怎麼變化的,我很清楚在Zone 1多少瓦,心率與功率的數值會交叉,Zone 2, Zone 3, Zone 4的瓦數通常會跟我的心率差幾十,差個三四十可能代表狀況正常甚至不錯,差到五六十能是狀況超好或是電扇開太強。
有時候心理上的設限又會來自於錯誤的自我了解,新的認知常誕生於新的突破,並且也會伴隨心理上的提升。

打檯子的時光就像在玩著色遊戲

     原來我可以維持在這區間這麼長時間
     原來我可以維持在這區間這麼長時間
     原來我也可以用高轉速踩完這段
     原來我可以NP完全等於AP
     原來我可以忍住不站起來抽坐姿騎完這段
     ……

信心的建立常來自於達成原本不相信能完成的課表,而我總覺得TrainingPeaks打開來看到的大半都是這種XD。

外騎 vs. 室內訓練之我見

天氣狀況好的時候外騎無疑是比較不無聊的,我認為外騎的重要性在體能之外還有很多,在河濱可以藉閃躲三寶鍛鍊操控(無誤),還有爬坡後的下滑也是操控與膽量的訓練,在地形變化與風向不斷變化時,可以練習控制變速的敏銳度,好將自己穩定維持在目標轉速與踏頻,單趟的TT可以藉功率、變速、踏頻、心率之間的調整增進分配體力的能力;最不能被取代的應該就是補給的練習,在外騎時練習吃各種想再賽中使用的補給品,一方面可以訓練補給時的操控,一方面也是模擬身體對食物的適應狀況。

而室內的話好處是不受天氣影響,而且絕對安全,還可以搭配許多娛樂方案(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當有功率課表時,在室內訓練台上往往是比較好執行的,這就好比跑步練間歇在總是在操場會方便一點。

室內訓練的愛恨情仇這段日子以來我倒是有蠻多心得的,下一篇應該可以談談器材、裝備、配套措施,以及如何度過難熬的課表等等;另外也比較想記錄的是飲食、心理以及賽道模擬。

 

待續

P.S. 關於訓練量的部分,教練為此幫我做了補充,原文如下:

P.P.S. 常騎的路線:巴拉卡公路
在台北騎車單趟爬升頂多一千多,為了多爬些坡有時會選擇在單一路線重複多趟,為何選在巴拉卡公路進行多趟的訓練,其實有這幾點好處,第一長度一趟約10k不會太長也不會太短,下滑回起點進行下一趟身體還不至於冷掉太多;第二是坡度不會太緩也不至於太陡,需要更陡就接著騎助航站;第三是補給蠻方便的,派出所可以裝水,二子坪可以買食物,以上造就了它成為這段期間最常爬的路線。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