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tomic Habits”一書中,作者提到英國自行車隊的轉變,原本有著將近百年的平庸表現,直到在2003年換教練後,透過各個面向的無數個微小改變,讓車隊在短短幾年就脫胎換骨,從2008, 2012年奧運拿下多面金牌與世界紀錄,到Wiggins與Froome在六年內拿下五次環法黃衫,這讓我總是提醒自己……除了訓練之外,我能做的還有很多。

我的老派室內訓練

如何度過室內訓練

對我來說踩課表的痛苦有好幾種,一種是面對強度高的內容,要不就是感覺肌肉炸裂,要不就是用爆心跳來換;另一種是漫長無趣的中低強度,踩完有種恍如隔世的感覺;還有踩到人沒電快shutdown的時候,不過這多半只是沒做好適當的補給。

如果是為了度過漫長的中低強度訓練!有時就會搭配一些娛樂系統,通常有幾種組合,一是在Zwift踩free ride,配上spotify放音樂;二是打開NETFLIX看片;很久以前我為了累積Zwift經驗值、drop,甚至會開雙螢幕,同時跑Zwift跟放Netflix,但久了也覺得zwift上累積的都虛擬的東西,沒什麼好追求,就比較少同時開了,對於我來說,訂閱Netflix似乎比訂閱Zwift重要的多。

這些片是冰山一角,陪我度過許多課表

更甚至後來有時喜歡什麼也不要放,如果是輕鬆的recovery ride,偶而會邊看書邊踩,但不是拿實體書,是拿kindle放在龍頭或桌面上看,字體調大兩級,在找到踩踏的節奏與強度後就能專心看書了!

如果是輕鬆踩recovery,這種配置常感到身心都很平靜

最後一種情況,同樣是在踩recovery,我會覺得想recover的其實不只是身體啊!乾脆思緒也跟著淨空,所以在找到節奏之後我就會閉上眼,剩下呼吸跟踩踏,頂多久久瞄一下車錶確認強度而已。

高木勝馬跑馬拉松都可以閉眼了!我在訓練台上當然不算什麼 [出自: 馬拉松硬漢]

我面對強度較高的課表,沒有什麼特殊方法去應付,甚至可說就逆來順受而已,真要說點什麼心法可能就是用盡所有的專注力在呼吸跟踩踏上,我感覺這時候的狀態有點像在冥想,這是唯一我覺得痛苦最低的狀態,但我必須說,這跟一般所謂的meditation當然也相當不同,不過會有這種感覺大概也是因為我偶爾有meditate,所以在想要專注時比較能駕馭當下的心智,甚至可以自我對話來催眠自己,在我內心會呼叫一個畫面,是當美國隊長就算多麼suffer嘴上也要說 I can do this all day.

怎麼會有這種口頭禪

P.S. 關於meditation
我有使用了App來幫助我做些練習,像是 Headspace 跟 Calm,而目前是以年費訂閱的會員的身分在使用Headspace, 跟若要講到效果我覺得一言難盡,大多數時候在專注力的提升會有些幫助,但更多時候我其實是不帶目的性地做meditation,有沒有得到什麼其實因人而異,只有做的人最清楚。

我的老派器材

訓練台

持續服役中的Tacx

講到室內訓練的環境,現在人喜歡談論如何打造PAIN CAVE,以騎車來說,我自認累積的室內訓練時數還算不少,隨然市場上的器材不斷隨時代在進化,不過我使用的器材卻一直都是那些老東西。
我的訓練台是Tacx的傳統磁阻訓練台Satori,應該用了八九年了,現在踩起來有些沙沙的聲音,過陣子如果要換可能還是會換一台差不多的dumb trainer。

之所以還在使用傳統訓練台,主要是因為我在車上就有裝功率計了!只要搭配訓練胎一切都單純且美好,因為我的功率源永遠是車上功率計給的數據,所以無論在室內或外騎接收的數據都是同個標準,器材絕對功率誤差1%, 3%, 5%對我來說不太重要,重要的只有我從頭到位都是依循相同的功率標準來做訓練、比賽,進步或退步也是基於相同的數據來源所呈現的趨勢起伏。

BTW關於電子產品,我現在車上的功率計是Garmin Vector 2,基本上是它們家用起來覺得最好的了!另外我的車錶跟手錶也是我覺得Garmin最好的520跟920。Vector 2在不拆裝的前提下穩定性是我認為OK的,Edge 520是採實體按鍵、大小適中、功能完備的機型;再順帶一提,鐵人錶920XT是我的心中地位最崇高的好錶,精準的GPS、四方的顯示…沒光學心率?這不重要啊!因為心跳帶最好~ 總結一句就是我都用Garmin最好的器材,結案。

另外其它幾個小東西 …

止汗帶

或者有人說接汗帶,whatever…它對我來說不好用,第一是我喜歡握平把,綁上止汗帶總是壓縮我的手握空間,第二在爆汗時刻,汗水不會只是直直落下,止汗帶跟上管之間的距離使防禦力大打折扣,所以我的做法是直接用長條狀的毛巾裹住整支上管,就像面膜一樣服貼,怎麼動都不怕。

前輪墊高器

有時候為了模擬爬坡的車子傾斜,最好把前輪墊高,Tacx原廠附的只會固定在前後水平的高度,這邊不提Wahoo Climb那種智慧型的器材,傳統墊高器最好用的大概就屬cycleops riser block了!除了三種高度可用之外,還有神奇的組合技,多墊幾個就像在大禹嶺了!不管用哪款,總之千萬別用書就是了,只要龍頭轉一下,書皮脆弱點的就可能被扯下來了~

cycleops riser block 的各種高度的組合方式

訓練台專用胎

其實就只是比較耐磨又不能外騎的胎,各家應該大同小異,但我剛好有踩爆過Tacx訓練胎的經驗所以提一下,後來換成Schwalbe,感想就是……還是都一樣,就是胎,會壞就只是老化跟磨耗的關係而已。

訓練胎也是會壞的

真要說整個pain cave有什麼進化的亮點,那我認為值得一提的反倒是一個非單車器材的東西:「電動升降桌」!
如果單車前方想擺擺台電腦,而且要夠靠近好操作,那首先他最好有足夠高度,不會跟前輪位置有所衝突,代表性的做法就像wahoo出的KICKR INDOOR CYCLING DESK。不過呢!這個桌面小不拉機,平時也不能當書桌用,騎車以外就變成佔用室內空間的東西,對我來說最理想的,就是能用平常的書桌扮演一般使用跟騎車使用的角色。

KICKR INDOOR CYCLING DESK

後來為自己房間升級了訂製款的電動升降桌(只是客製化尺寸),高度除了自由升降還能自訂三組記憶高度,沒有要打廣告,其實市面上多數品牌也都有相同功能,我設定的三組高度分別就是坐姿工作、站姿工作以及騎車用的高度,在騎車模式的桌面高度設定時,前輪可以整個前移到桌面下,甚至連手把也沒問題,桌面上可以擺筆電(再外接雙螢幕)、手機、一堆補給品、冷氣遙控器、水壺,甚至電扇,我喜歡把電扇放桌上因為我會隨時喬它的方向,它是我認為我在室內訓練最好的投資了~

坐姿 & 站姿使用桌面的情境

Training mode

儀式

一定要對好角度放的罐子;一定要撒的粉

在室內踩訓練台無論搭配哪種影視配置,我都有一套不變的儀式要走。
每天打開TrainingPeaks,看到令我心生壓力的課表,心裡幾個念頭就是這好可怕,但我應該有可能吃下來,不過課表內容往往有點複雜,切分成很多段,為了能精準執行又不要太費心,我會把它手抄在便利貼上,內容對應的經過時間也先算好標註上去,然後貼在前方桌面,有趣的是有幾次把便利貼的方向弄反,意外發現反抄的好處,正好貼在桌面可以有站立的效果,就沿用了下來…久而久之這就成了我訓練前的一項儀式:「手抄課表」
當然我也曾試過輸入到電子產品或軟體裡,例如Zwift的workout,但總之這樣搞實在太麻煩,還是手抄一下簡便有效率!

寫給自己看得懂就好的課表 & 幾個月後的 legacy

剩下在「開踩」前一定要做的事就是上廁所,然後抹些防摩擦膏,最後再催個吐,嗯…但不會真的吐出來,我只是覺得這樣讓我更能忍受高強度,或許是種橫隔膜先暖身的概念吧~
這些儀式、這些routines就像一個開關,做完之後開關就會turn on,彷彿是告訴我的大腦,我們進入狀態了!
即便踩得很累,主課表後的緩和從不是我想偷懶的地方,我喜歡把心率降到跟功率交叉,剛好我貧弱的FTP設定下,交界點約是Zone1邊界以下,在這樣的緩和後按下停錶收工,是我心目中的完美訓練。

東進模擬

實地熟悉路線是教練一開始要求在賽前做到的項目之一,這趟考察基本上除了熟悉路線外剩下的就是郊遊目的了XD!很幸運的身邊有許多給力的朋友,要感謝Jay Tsao的資訊以及詹董Star的精心安排,讓我能在賽前一個月這完美的時間點出這趟任務,除了幾位鐵人高手相伴,我還揪到了單車界鼎鼎大名的住持Pintau監督(陪騎),一路上聊了各種單車訓練話題 …… 但現在一個都講不出來,大概是都被我內化了吧XD(誤)

一路聊天到新白楊實在很愜意

這次單車齒比是 CT盤 + 11/28 ,分段資料如下:

1. 牌坊到天祥 1:29 @2.63W/kg
2. 天祥到西寶 0:25 @2.75W/kg
3. 西寶到新白楊 0:43 @2.98W/kg
4. 新白楊到慈恩 0:30 @2.88W/kg

由於這次因為慈恩坍方的關係,中停了一次等待交管放行
—— 大約一小時 ——

5. 慈恩到碧綠神木 0:20 @2.75W/kg
6. 神木到關原 0:36 @2.48W/kg(含下坡所以較低)
7. 關原到大禹嶺 0:19 @2.73W/kg
8. 大禹嶺到武嶺 1:02 @2.75W/kg

3:08 + 2:18 = 5:26 – Overall @2.7W/kg

騎完後寫下的探路心得是:

在隧道下滑前的路段幾乎都很容易應付,無論功率要低要高都有夠用的齒比可以帶出轉速,我找到覺得最舒適的騎法是大部分坐姿踩在85-95rpm,遇到坡度略增的地方,有時改站立70-80rpm抽車,變化一下姿勢,但都是順踩非重踩。補給大約每小時有吃到carb: 50g+(SIS, 羊羹, 少許腰果, 鹽糖),液體只喝水。

在新白楊之前,天氣不熱,暖身後心率都不高,會想加瓦數。到新白楊停留,因為有補給車,做了時間一個較長的休息,吃東西、上廁所、合照,約十五二十分,接著繼續騎注意到心率比前段增加了!到慈恩因為坍方交管,又一次更長時間的暫停,大約一小時十分,接著繼續騎時注意到心率又再度往上墊了一些。不知道這些是因為我中停太久重新暖機的關係,還是越來越疲勞,還是因為高度上升~

過碧綠隧道下滑之後,從加油站到大禹嶺這段路有疲勞感,有些坡感覺需要更輕的齒比來應付,以減少肌肉負擔。

到大禹嶺前沒有飢餓感,從頭到尾幾乎都只能低功率低迴轉爬完,過程只有喝水,除了需要換更大飛輪之外,好像沒什麼好說的,最近會換34T。

經過這次,我對路線有了一定的熟悉度,大概知道各段會用多少時間,後面有多痛苦等等,最後賽前教練再判斷我最終的體能來訂下比賽功率,就會是我真正的參考依據了~

 

待續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