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坡對我而言是一種快樂,一個人的時候是,一群人的時候也是 ……
但比賽的時候從來不是!
至於為什麼想參加KOM,我想我絕不是在追求過程中的快樂,而是這座山、這條路線有股魅力,甚至可說是種地位,讓我想為了征服它好好認真一次;當然在我心中也有些微小的聲音,時常自我催眠「爬坡就是我的優勢啊!」「我怎麼還沒認真比過一場純單車賽?」云云,幸好我也不乏打臉自己的各種方式,這裡想記錄我在這年為KOM challenge這場賽事做的一些事、我在這年面對它的思維、我在過程中的內外在變化,以及比賽的記錄,希望即便此時過程中的激情會隨時間消逝,而再回頭來看文章卻能多少重溫一些自己當下的熱血與思緒。

0-3275的坡度圖
啟程
每次的起點好像都跟受傷有關,計畫也總是趕不上變化,從年初想好好跑場馬拉松開始,卻在春天沒過完就反覆受傷終止了訓練,嘗試騎車後發現沒被傷束縛,以單車為目標賽事的種子就悄悄萌了芽~大概是五月吧…我想好了就是它!十月份的”KOM Challenge”,礙於協會的七拖八拖,遲遲沒開放報名,我也跟他亂練一通一起拖,六月完成了報名我就立刻訊息給教練J帥喊一下新目標,正式開始展開課表距離比賽正好剩四個月,好像不算多長,但回想過去與教練的”美好”合作經驗,四個月應該夠我折騰了。

2018年夏季KOM之路與展神一路相伴
缺的、有的⋯怎麼做
Taiwan KOM – 所謂的東進武嶺,東進路線我只騎過一次,就是去年的夏季KOM,基本上跟十月比賽路線規劃是相同的,同樣有熱身段,進入太魯閣後放行開始計時,不同的只是十月這場通常稱為「正賽」,參賽者的組成比例上會增加許多國外選手及職業車手,想當然爾平均水平是最高的一場。第一次的經驗大會時間是5小時20分,也是我盡全力完成且沒出任何狀況的成績了,每當想到東進就會自然浮現個聲音:「那下次目標至少也要破五吧!」,但認真想想就知道這難度對我來說並不低,好比全馬2:07進步到破2的時間縮減幅度(這樣類比似乎蠻厲害的),此外,我在訓練周期開始前的狀態也是去年比較好,去年在春季吃了一個完整的標鐵課表,FTP到了新的高峰,沒受傷也沒需要長時間恢復的疲勞;今年則是上半年騎車量都偏低,FTP當然也是一路往回走啊。
比賽怎麼比
照三屆冠軍John Ebsen影片中的說法,他認為KOM是全世界最簡單的比賽,一切都照著功率區間在騎就好,放行前的熱身段Zone1, Zone2,接下來的主段直到大下坡前幾乎都維持在Zone3,下坡之後比賽才算開始,一路到終點前就都是Zone4或零星的Zone5。
去年的夏季KOM讓我有一筆寶貴的騎乘資料可以參考,所以我起初的想法也很單純,就像一場計時賽,盯好目標功率,最佳化這五小時的輸出而已,然後就照著目標功率踩就是了!如果剛好遇到有得跟的集團就跟一下。

John Ebsen這是在講什麼鬼話啦
那教練怎麼說?主要的差別在於跟車,絕不是有得跟才跟,而是比賽越前段越要我死命地跟車,只盯著心率,沒超過設定值就緊咬著不放,在集團逐漸脫離或散掉後才回歸功率。
想想怎麼跟John Ebsen講的差這麼多……那當然是因為能力也差很多啊!他的Z3就是領先集團的速度了,如果我只照自己的Z3踩絕對浪費了幫助我突破成績的集團資源,鐵人來到單車賽果然還是要轉變一些思維。
那要怎麼練
先說說我的想法,如果沒有找教練我自己打算怎麼準備?我翻了些功率訓練的書,也參考了John Ebsen的影片,自己心中大概有些粗略的想法,像是每週要騎次距離長的,大約在Z2,還有也要打打Z3,偶爾Z4,因為在kindle上發現Joe Friel的Cyclist’s Training Bible出了第五版,就買來看了!
一直是Joe Friel的讀者,看到有Kindle版的新版就買了
根據書上的建議,我也想在一開始的幾週放入muscular force training,就肌力訓練啦(其實這部份在他每本書講的都幾乎一樣),因此我也打算上上健身房或轟箘一下,不過以上這些訓練就整體來安排,並且要自己切分出適當的週期來就超出我能力了!還有我也不知道如何分析訓練的成效與當下的能力,還有隨著體能增進或停滯而作出調整等⋯⋯所以,自己想想之後當然還是一切交給教練吧。
但我也向教練說了說這些想法,而他認為肌力訓練最好的時機點是在off-season到基礎期階段,這時的訓練負荷不高,可以專注在上一季較弱的肌肉環節做加強,以我KOM為例,少說要有騎到5小時的能力,而且前半程要不掉隊,幾乎都是Tempo的強度,一週一次長騎、一次LT、一次Tempo,這三個會是最重要課表,那剩下的日子裡,其實很難說還能榨得出多少力量去練肌力,因此倒不如整合進單車訓練裡。
另外在這訓練的四個月裡還有幾項要求:
* 一個是7-9月間,至少實際去騎一次KOM熟悉路線
* 以及會有數次的巴拉卡公路計時、陽金公路計時。
若用OKR來看,我自己想想賽前的Key result可能有這些:
* 一次東進模擬熟悉路線
* 4-5小時的騎乘 or 3小時以上的訓練台數次
* 推力比>4 @FTP
* Tempo可維持至少??小時
* 在訓練或模擬中測試出最適合的服裝
* 保持不受傷到比賽
* 器材調整至最適合比賽的狀態
自我分析一下
SWOT就免了!想說反正是要beat時間而不是誰。
身體方面
我有很輕微的長短腳,也造成一側的骨盆較向前轉以作為代償,但在踩踏數據上左右蠻平衡的,所以這點無所謂;
骨盆前傾:這點可能同時在說我的臀肌很懶惰,這改善可能無法很立即,並且這也造成我在車上的坐姿比較多向前的壓迫,伴隨比較多胯下摩擦,我都抹些防摩擦膏,至少這方面能有做到治標;
體重不重、體脂不高、不易胖:大致上應該算優點,但比較怕冷也是常要面對的狀況,否則受寒、感冒的機會比一般人高,隨時做好保暖措施對我一直是很必要的;
摔過車、斷過鎖骨,下坡慢:摔車的心裡陰影散去總是比身體的傷復原慢,下坡時我總是比較緊繃,但這應該就交給多外騎來改善;
最大心率不高:整體的心率區間似乎都比身邊的人低一些,Garmin也總是因為這樣最大攝氧量給很高,我只能認清別看這個數據就自我感覺良好,因為上面看似還有心率區間可用,但事實上拉到比較高心率區間我的腿一下就爆了!藉由對自己在身體特性的認知,我知道車錶上當下的數字在我身上代表什麼意義;
我身上有個特殊的症候群(Dubin–Johnson syndrome)使我有比常人高的膽紅素,但醫生說對我的健康與運動表現是沒有什麼影響的,所以這也不需要我採取任何應對,它只會使我看起來外表偏黃而已;
心理方面
我自認沒有優越的意志力,但卻很能專注在自己每次的訓練目的上,不受外在或他人影響,當我需要的是騎慢,我就能完全把其他超過我的人當空氣,穩穩踩在自己要的區間。
其他習慣方面
喜歡晚睡晚起:這可能伴隨著外騎遇到高溫的風險;
睡眠品質不優:這在訓練量逐漸增加後應該需要外加更多補眠的時間才足以幫助恢復;
喜歡一個人訓練:我本來就比較需要一個人訓練;
喜歡挑選健康的食物,並且可以長期連續吃類似的內容,我想這是蠻大的優點吧!
綜合以上,我想我沒有重大的關卡需要克服,只有一些需要花心思的地方,大致上就能讓整個訓練過程比較順利得走下去。